老蒋都服他,人称书法奇人自诩吃货的谭延闿
分类: 名家学术 热度:540 ℃

南京市玄武区中山门外灵谷寺东北侧,紫金山东峰下,有座占地300余亩的民国墓,墓的主人名叫谭延闿。谭延闿墓离中山陵不远,随着岁月流逝,很多人不知道他是谁,都问这家伙何德何能,如何会有这么高的规格,都快赶上帝王陵。曾有过一种传闻,说谭墓前的各种石器,“祭台、石兽、经幢、华表等皆北平古物”,具体出处有些模糊,民间传闻是来自清代大臣肃顺的墓道,也就是那位死于慈禧之手的肃亲王。
中山陵
谭延闿何许人也?谭延闿(1880~1930),字祖安、祖庵,号无畏、切斋,湖南茶陵人,曾经任两广督军,三次出任湖南督军兼省长兼湘军总司令,授上将军衔,陆军大元帅,是民国早期的重要人物之一。
谭延闿墓
除了这些冷冰冰的职务简历外,谭延闿留世的还有两样宝贵遗产:一是书法,二是美食。
提起民国时期的书法家,学界公认的有四大家,他们分别为谭延闿(楷书)、胡汉民(隶书)、吴稚晖(篆书)、于右任(草书)。此四人,都是民国时期的超级牛人,在事业与学问上均有非同寻常的建树。
这四个人中,最不为现代人所熟悉的,当数排名第一的谭延闿,因为他早于1930年就去世了。谭延闿的字亦如其人,有种大权在握的气象,结体宽博,顾盼自雄。是清代钱沣之后又一个写颜体的大家。从民国至今,写颜体的人没有出谭延闿右者。他尤以颜体楷书誉满天下。谭延闿可以说一生基本都在攻颜书。谭延闿善诗联,擘窠榜书、蝇头小楷均极精妙。
谭延闿书法
世人对谭延闿的褒贬不一,有人称他为“民国完一人”,说他是“休休有容,庸庸有度”的大政治家,有人称他为“药中甘草”,也有人说他是八面玲珑“水晶球”……
黄埔军校大门横匾“陆军军官学校”为谭延闿所书
这位仁兄无论是以当时的标准还是以现代的眼光,他绝对是个成功人士,但是,他为人却率性而为,妻子去世后,曾拒宋美龄之爱,在漂泊中独守一生,最后还是他玉成了蒋宋的婚姻。面对蒋的独裁,身为行政院长的他抱定“三不”主义:一不负责;二不谏言;三不得罪人。就是这样一个以“混”为业的政坛玩偶,连老蒋也得让他三分。
谭延闿
1/老谭是个官二代
谭延闿的爷爷谭之恒是国子监生,在湘潭一带教私塾,他这个人喜欢结交朋友,有几个钱都散了。他的老爹谭钟麟30几岁考上进士,一开始是在翰林院。40多岁才到外面做官。他官运好,基本上是平步青云。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候,他是陕甘总督,给左宗棠搞后勤,供应粮草。收复新疆,他也有份功劳。新疆收复后,设立巡抚,谭钟麟每年把甘肃粮饷的三分之二给了新疆。陕甘总督后,谭钟麟又当了吏部尚书,闽浙总督,两广总督。从两广总督这个位置退下来后,他们一家住在长沙,谭钟麟早就在长沙买了房。谭延闿是谭钟麟的第三个儿子。
谭延闿书法
谭延闿的出身并不简单啊,由于有了这样的家庭背景,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谭延闿聪颖好学,5岁入私塾。他老爹规定他三天要写一篇文章,五天要写一首诗,还要练写几页大、小楷毛笔字。11岁时,就能撰写治国理政的大块文章。这样一个神童,名声肯定远播他方,就连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都称赞他为“奇才”。翁同龢见而爱之,尝语谭父曰:“三令郎伟器也,笔力殆可扛鼎。”
谭延闿书法
后果如翁老师所料。谭延闿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府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中举人,三十年中进士,入翰林,旋授编修,返湖南办学。慈禧太后晚年,曾亲自主持改革,即所谓“丁未新政”,延闿积极呼应,属湖南立宪派首领,任省“谘议局”议长。
谭延闿画像
2/识时务者为俊杰
后来,谭延闿又顺应形势,积极投身革命,成为元老级人物。1911年武昌起义后,任湖南军政府参议院议长、民政部长。1912年7月被北京政府正式任命为湖南都督,9月兼湖南省民政长,加入国民党,任湖南支部支部长。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并公开发表《讨袁檄文》,被袁世凯撤去都督之职。去职后,先后避居青岛、上海。袁死后,任湖南省长兼督军、省长,1920年11月被赵恒惕驱逐而赴上海。
谭延闿书法
1922年陈炯明叛变后,孙先生被迫离开广州,去上海。谭延闿亲自到码头去接孙。那段时间,他们来往很多。谭延闿越来越了解孙先生,逢人就讲,革命领袖非孙公莫属。把前一年变卖田地的钱拿出5万光洋给孙作军饷。从此谭延闿一直跟随孙,孙也重用谭延闿,从此走上一条上坡路。
任命书
3/人生最深的痛
谭延闿虽然出身官宦之家,表面看似光鲜,但是,他还有一个不能轻易为外人道的人生之苦,那就是,他不是嫡出——他的母亲只是老爸的偏房之一。在封建时代,是有许多规矩左右人们生活的。
谭延闿
谭延闿的生母还不是一般明媒正娶的偏房,而是丫环之身圆的房,在谭家的地位非常低。每当吃饭时他的母亲都是侍立桌旁,为全家人添菜添饭,而不能同桌。1916年,谭延闿的生母李太夫人在上海病故。此时,他第二次督湘,政局动荡。此时离湘,湘督“宝座”有得而复失的可能,但老谭是个大孝子,闻讯后当即赶往上海寓所奔丧。
第二年,谭延闿扶灵迎葬长沙,暂停柩荷花池。谭宅位于谭姓族祠的后进,灵柩出殡必须经过族祠出门。按照族规,妾死后不能从族祠大门出殡。那时的家法有时可是要大于王法的,不管你在外做了多大的官,回到家乡这一亩三分地,就得要听族人的。
谭延闿书法
谭延闿想让母亲的棺材从祠堂的大门进,但是族人却力劝谭延闿不要坏了族规,从族祠侧门抬出,有人甚至还挡在大门口。谭延闿目见此状,他的混劲又上来了,怒不可遏的老谭一气之下仰卧母亲的棺盖上,命扛夫起灵。灵柩抬到族祠大门口时,他大喝:“我谭延闿已死,抬我出殡!”族人见状,顿时面面相觑,鸦雀无声,只好让路,让扛夫抬棺从族祠大门出殡。
谭延闿书法
母亲的遭遇给了他巨大的伤害,也让他对封建习俗深恶痛绝,并誓不纳妾。老谭的妻给他生了一子三女后,很早便去世了,他妻子临终前嘱咐谭延闿,望他不再婚娶,将几个子女带好,老谭答应了。
比邻若天涯
4/“三不主义”混世
谭延闿在孙先生落难之际全力扶救,使孙大为感激,孙谭关系,也更加密切。此时宋美龄从美国留学归国,孙有意将宋美龄介绍给谭延闿,并让谭延闿认宋的母亲为干妈。谭以“我不能背了亡妻,讨第二个夫人”为由拒绝了。
促成蒋宋联姻
蒋宋能够结婚,谭延闿是主要功臣。孙去世后,谭延闿和蒋的关系日渐密切,1927年12月,蒋和结婚,谭延闿为介绍人。蒋第一次下野重新上台后,蒋任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任行政院长。
蒋、谭、冯三人合影
北伐胜利,蒋登上最高权力宝座,谭延闿很知趣,让出国民政府主席职位,做行政院院长。面对蒋独裁,谭延闿有一整套对付之策,即抱定了“三不”主义:一不负责;二不谏言;三不得罪人。每次开会,他都闭目养神,抱着闷葫芦不开瓢,只是伴食画诺,混混而已。他深知在蒋手下办事不易,情愿无所事事,乐得自在,做一个伴食宰相。他唯一的嗜好便是下馆子。南京所有有名的饭店都让他吃遍了。他吃得异常考究,吃得不再被蒋视为“眼中钉”,成了著名的美食家。
组庵鱼翅
美食家的最高境界是,不光会吃,而且还会做。吃遍南京的老谭,又开始亲自下厨,开发新品种。让湖南食客津津乐道的组庵湘菜就是由谭延闿及其家厨所创立,组庵湘菜以“原材料选取精良、刀工处理精细、烹制技艺精湛、味道调和精准”的美食理念赢得了人们的青睐,被称为“湘菜之源”,谭延闿及其家厨所创立的享有盛名之“组庵湘菜”为湘菜中的著名系列和官府菜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沙火宫殿
都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可是老谭这样一“混日子”的老官僚却能得善终,看来是真的“混”出境界了,难怪有人称他为“混世魔王”。
5/没几手好字是不敢出来胡“混”的
其实,谭延闿能生活得如此顺利,光靠“混”是不可能的,认真说来,他是个有真本事的人。就拿他的字来说,当时就无人能及。
谭延闿书法
谭延闿的字亦如其人,其楷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竖画多用悬针法,起笔沉着稳重,顿挫有力,使人感到貌丰骨劲,味厚神藏。一洗清初书坛姿媚之态,所不足者,少自家面目。其行书功深厚,变化灵巧,笔笔中锋,笔锋于纸能藏锋力透,有大气磅礴之势,虽是前清进士,但其书法绝无馆阁体柔媚的气息。
谭延闿书法
1930年9月,谭延闿患脑溢血,病中的他想到了蒋氏夫妇,嘱托蒋氏夫妇在青年军官中为谭祥择夫,并嘱蒋在他死后替他照看第二军将士。因为蒋谭两人在工作上和私下里经常有交往,他的小女儿谭祥有时便随谭延闿去蒋家。谭祥还是宋美龄在美国留学时的同学,品貌端庄、聪颖出众,又辈份小嘴甜,所以甚得蒋介石夫妇喜爱。后来,在老蒋的撮合下,谭祥嫁给了老蒋的得意门生陈诚。
交代完后事不久,老谭就去世了。
谭延闿的一生,在得与失,进与退之间,有为和“混”在政坛的无为之间,生动诠释了《道德经》五千言中的最高智慧:不争。
一位中年官员在一众簇拥下,从绿呢大轿里出来,来到这家书店门前,并为书店剪了彩,只见门上四个雄健的颜体匾额“文化书店”,这匾的书写者正是此官员——当时湖南的最高统治者——督军兼省长谭延闿先生。
经营书店的是谁?竟然能请动谭延闿的大驾为其加持?原来,书店的主要经营人不是别人,正是青年毛泽东。
十年后,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的谭延闿,从报纸上看到中共攻打长沙的消息时,不禁向身边的孙科等人苦笑道:唉,早晓得会这样,当初我去剪什么鬼彩哟?派两个兵去把毛泽东一抓,何至于今日劳师动众!
不仅是毛泽东,20世纪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大人物,都曾被谭延闿深深折服:孙中山想跟他作连襟,让自己的小姨子宋美龄嫁给谭延闿,奉行不争原则的谭延闿却辞而不受。
而后才有蒋介石为了迎娶宋美龄而研读圣经的故事,而谭延闿避而不娶转而把宋美龄认作“干妹妹”时,蒋介石还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
纵观谭延闿一生,更多的不是进取,而是十分巧妙的后退,是以退为进。谭延闿病逝时,于右任闻之太息:“谭三爷死了,国家少了一个瑰宝。他是大轮船与趸船之间的一个棕球。”意谓谭延闿在政治派系斗争中能起缓冲作用。
可见命运总是和谭延闿开着这样的玩笑,光绪三十年(1904),谭延闿以会元(会试第一名)身份进入殿试。清朝二百年来湖南人中会元者,仅谭延闿一人。换而言之,他极有可能继续高中状元,然后像他的父亲一样,享尽天朝荣华。
可他偏偏和谭嗣同一样触动了慈禧敏感脆弱的神经,他们都姓谭,又同为湖南人,而后慈禧亲点状元时,想起了她最讨厌的湖南“反贼”谭嗣同,时值大旱之年,慈禧转而钦点刘春霖为状元,毕竟“春霖”来得更吉利些。
可到了1921年,差点成为前清状元的谭延闿,已然成为未来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的最高元首,第一任的行政院长。在上海塘山路东头寓所,韬光养晦的谭延闿正一遍遍的临写颜真卿的《麻姑仙坛碑》。他的弟弟书法家谭泽闿曾认真统计过,平生共临写颜真卿的《麻姑仙坛碑》二百余通。谭延闿只不过比鲁迅大一岁,此时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还未出版,而历经世事变幻的谭延闿却已经在考虑如何退隐江湖了。
经过反复临帖和自小的千锤百炼后,谭延闿的字光明正大,锋藏力透气格雄健,以字如其人之说来看,谭延闿的“混世魔王”之称,却是他为人外圆内方的最好体现。
话说有一年陪汪曾祺去中山陵,回想起他读中学时,举行中国童子军大检阅仪式,亲眼目睹担任检阅长,一路正步走,走上中山陵向蒋介石敬礼。于是,汪曾祺不禁动情地指着谭延闿为中山陵题写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几个字,激动地向旁边人不断强调它们是原大,是直接手写,像这样的“擘窠”大字,一般人没功力根本写不了。
不仅是谭延闿,民国时期政界的书法高手如云,尽管他们都不曾以书法家自称,但若以书法家标准衡量,恐怕非今天的书法家能比。在这批仁人志士中有四位知识渊博,德高望重,并以精湛的书法享誉书坛,民国书法界有真草隶篆四大家之谓,谭延闿“真”、于右任“草”、吴稚晖“篆”、胡汉民“隶”。
其中以颜体书法享誉书坛的当推谭延闿,很多公共场所都留下了谭延闿的墨迹,让人赏心悦目,记忆犹新。
谭延闿的重要题签,还有黄埔军校校名“陆军军官学校”,南京“总统府”等。此外,谭延闿生前有时还与绘画名流张大千、徐悲鸿合作书画。
话说方才经历了韬光养晦后的谭延闿,继而担任民国政府行政院长一职后,本应勤勤恳恳处理政务,却又懒得跟蒋介石争权夺利,干脆当个甩手宰相,整天舞文弄墨。但是,他在重大事件上从不糊涂。从全力支持孙中山创建民国,到积极推动南北统一,都有他的一份功劳。
也因此谭延闿被誉为“药中甘草”,甘草并不名贵,却有“百药之王”之誉,有调和各种药材的功能,仿佛麻将牌中的百搭。他还有个诨号是“混世魔王”,我们说一个人会玩,其实就是说会混,对此谭也公开承认,人生难得糊涂,混也是一种境界,“混之用大矣哉”。
所以,从谭延闿的生平经历和历史贡献来看,他的书法作品和他对书法高于政治得失的态度尤其值得后人玩味。
谭延闿经书娴熟,也颇有造诣的诗人。谭延闿的书法主要有两类内容,一是临习前人作品或碑帖,但往往在临习中自出新意。再是自撰诗文或联语,完全用自己的风格来写,并无拘束。此外,他与友朋之间大量的往来书札,也都是毛笔书写,所用的笺纸比较讲究,无论三五闲言,还是长篇大论,均一气呵成,由此构成谭延闿书法成就的整体。
这份对书法超乎功利热爱,源于谭延闿深厚的家学:谭延闿父亲谭钟麟为进士,曾任陕西巡抚和陕甘、闽浙、两广总督等职。谭延闿聪颖好学,5岁入私塾,其父规定3天要写一篇文章,5天要写一首诗,还要练写几页大、小楷毛笔字。
后世的书家认为,谭延闿字如其人,有种大权在握的气象,结体宽博,顾盼自雄。不论擘窠榜书,还是蝇头小楷均极精妙。从民国至今,写颜体的人没有出谭延闿右者。
1930年正值壮年的谭延闿突发脑溢血去世,国民政府为他举办隆重的国葬,蒋介石率领众元老官员亲自送葬,极尽哀荣。
谭延闿葬在离中山陵不远处,随着岁月流逝,很多人不知道他是谁,都问这家伙何德何能,如何会有这么高的规格,都快赶上帝王陵了。
那么究竟是何德何能,让无为的谭延闿死后能享此尊荣呢?
谭延闿究其一生,究竟成就了何等的功业,很难评价,但是无论作为军阀还是文人,他都代表了最为纯良和淡泊的文人气质,也无怪乎他一生地位显赫,位极人臣,死后享受非常隆重的国葬。
从玩政治的角度来说,在朝在野,谭延闿都可谓极度成功,他把自己的不重要玩到了极致:在这方面,蒋介石的心胸,汪精卫的气量,远不能和谭相比。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道德经》
即使作为谭延闿最为后人称道的书法上,他完全具有创造自己书体的社会影响力和舆论环境,然而他却完全不为所动,或许无论他的书法乃至人生,最应该引以为豪和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在天翻地覆的历史演进中的恬淡,以及那份为而不恃的自然之象!(by网络)

参考资料
猜你喜欢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