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资讯丨永远的江南,王福元中国画研究展
分类: 名家学术 热度:513 ℃


展览地点
兴城海洋艺术馆
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红海栈道
总策展
李贵男
王朝营
学术主持
尚辉
执行策展人
张凯丽
主办方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共兴城市委宣传部
兴城市投资集团
承办方
兴城海洋艺术馆

王福元,新江南画派创始人,无锡书画院创始人之一。1947年生于江苏无锡,号九龙山客。1976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曾私淑无锡名家秦古柳、海上大家唐云。后入南京艺术学院就读,师从刘海粟、陈大羽、刘菊清、朱修立、陈德曦等著名画家。现为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中国民族美术造型研究院特聘专家教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新加坡艺术院高级荣誉顾问。
王福元对传统绘画、书法及理论皆悉心研究,专攻写意人物、花鸟、山水及书法。作品曾多次入选国家级大型画展,并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或藏家收藏。多幅作品曾选送美国、日本、韩国、新西兰、俄罗斯及台湾地区交流展出。上世纪八十年代曾以创作“毛泽东与柳亚子”、“周恩来在梅园”、“邓小平太湖聘怀图”等享誉海内外。
尤其近年来,王福元书画作品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国―东盟中心作为国礼赠与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等各国国家领导人。多幅作品被收藏于钓鱼台国宾馆、中央电视台、北京京西宾馆、江苏省美术馆、四川眉山三苏博物馆、无锡市博物馆、长沙杨开慧纪念馆、苏州孔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法国马赛领事馆、古田会议纪念馆、安康博物馆、新加坡艺术院等诸多机构。
艺术简历入编《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国美术家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等典籍。并有《怎样画虾》、《怎样画菊》、《美术家王福元》、《王福元中国画集》等专著出版。
名家点评:
马鸿增(著名理论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原副主任、江苏省美术馆原副馆长、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中央文史馆书画院论文委员会副主任):
诗韵江南·笔墨写心-王福元的艺术境界
江南如诗如画,古来文风画风特盛。以江南画坛而论,顾恺之的人,倪云林的山水,王孟端的竹石,均为中国画史之经典。近现代拥有吴观岱、徐悲鸿、钱松岳、秦古柳诸大家。文脉传承,泽及当今,贤才济济,王福元乃为其中翘楚。
王福元学养广博,多才多艺。人物、山水、花鸟皆精;诗、书、画、印俱佳;又通音律,笙、笛、古筝、昆曲均善。其绘画艺术自成诗韵江南、笔墨写心之境。
1947年,王福元出生于无锡江阴一耕读之家。幼读诗书,喜爱书画,曾师从海上大家唐云,并私淑秦古柳。1973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师从陈大羽、朱修立、陈德曦等名家,打下扎实功力。毕业后返回无锡,参与筹建市书画院。数十年心无旁骛,砚田耕耘,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终于自成一家。
江南山水村落系列,是王福元近些年精心创作的精神家园。他带着悲悯之心和历史责任感,选择了不同于当下常见的视角与手法,将视线锁定在行将远去的、充满历史文化内涵的江南老村落。他用灵动酣畅的笔墨,虚实相映的章法,真情地绘写出错落有致的老宅、房前屋后的树木、温馨连绵的拱桥、涟漪泛光的湖水,其间活动着耕归的农夫、垂钓的渔民、聊天的妇女、嬉戏的孩童、浮动的舟帆······一派恬静安美的祥和景象,散发着淳朴天真的生活气息。此种境界,直承宋代董源、范宽的"人境山水"传统,自然环境与人物活动相融合,既重整体气象,又有细节描绘。这样的艺术处理,浓化了人文精神和返璞归真的现代意识,增强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性和欣赏性。《江南村浴图》、《乡关总入梦》、《梦里到江南》、《入梦故乡行,信是江南美》、《水乡闻笛》、《能不忆江南》等均为他的代表作。这些作品饱含着他对童年生活的甜蜜回忆,更深蕴着难以割舍的淡淡忧情。
王福元艺术的江南诗韵特质,是基于他对中国画诗性本质的把握,对传统诗词、典籍、江南丝竹的谙熟;儒家的“文以载道””依仁游艺”,道家的"澄怀观道””乘物游心”,在他心中并行不悖,因而他能将江南诗韵气质延伸到其他题材的创作之中。
王福元的人物画多写高士前贤。在他笔下,飘然出关的老子,逍遥梦游的庄周;悲愤求索的屈原,策杖寻梅的陆游;被困伊犁的林则徐,放笔挥毫的秦古柳无不蕴含诗韵。即使画领袖人物,他也是画与柳亚子吟诗的毛泽东,画骋怀于太湖美景的邓小平。这些作品遵循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古训,坚实的造型功力与骨法用笔、水晕墨彰紧密结合,配以恰如其分的环境背景,突显出各自的精神气质与个性特征,其中融贯看率真、洒脱的文脉清流。这种诗韵,还表现在他画北方山水时,异于北派沉雄黑厚画风。
而用长锋羊毫,提按疾涩,以勾线法写太行之风骨神韵;抑或以金碧泼墨法,写太行璀璨之美。他的花鸟画以大写意与没骨为主,综取海上诸家,尤钦潘天寿入吴出吴与傲然风骨。所作多自出新裁,梅、兰、竹、菊、榴,情多野逸;偕游之虾,与秋菊相映,更见心神。
真沉潜者必有大成。沉潜于中国画学传统文脉的王福元,腹有诗书,取精用宏,前程无限。
孙克(中国画学会副会长、著名理论家):
王福元先生的中国画创作很注意元素运用,一般水墨画喜欢更多的墨色来蕴画,但是他对色和墨的运用很巧妙,从他创作系列江南老村落作品中可以看出:用色大胆、用墨潇洒,用水自如。不仅贴切表达了他对江南故乡的怀念,更重要的是通过传统笔墨和现代色彩的结合留存了本世纪中国江南农村的一些场景。他跑到江西婺源和浙江、江苏、陕南等乡下去画许多非常悠远的村落。他对江南的风景、意趣,有独到见解。他笔下的南方水乡跟宋文治先生笔下的江南水乡有相同之处又各有不同。他在这方面有新的探索和新的表现。
我很重视他个人情感的表达,作品非常明显流露出怀旧心态。这种寻求故乡情韵的表露我觉得很成功,作为画家,他既充满生命力,又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发展。
尚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主编):
新时期江苏人物画和山水画的发展,王福元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1976年创作的《春雷震人寰》,实际上是在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江苏省特别出彩的一件作品。虽然从题材和内容上带有那个时代的色彩,但是从人物造型,以及墨晕的运用,尤其是在吸收浙派笔墨语言技法追求上,可以说达到了的艺术高峰。这样一种艺术高峰,在当时江苏省乃至全国也是不多见的。
80年代,王福元先生创作了一系列渔民肖像,我觉得水平也是非常高的,他笔下人物造型的准确性,对造型的认识,尤其是对人物神态的把握达到了当时最高水平。他把笔意墨韵,把江南人特有的对笔墨的追求及用笔的洒脱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我认为他这一组渔民肖像同《春雷震人寰》一起,构成了他在江苏省人物画创作方面创造的一个高峰。
90年代后,王福元先生主要转向了山水和花鸟画创作。我们在展厅里,看到他的花鸟画作品,有很深厚的功底,在无锡这样一个具有源远流长文化传统的地方他既受浸润又有创新。在释放传统的路线上,我看可能更多的是他接触海派的多一些,尤其是用笔的一些方法。山水画,我觉得是王福元先生近30年的主攻对象。我们看到王福元先生表现大多江南人的生活情状,包括江南那种小桥流水和江南乡下的野趣,他里面有一些生活气息,有一些时代的感受。但是从他的山水画里面还应特别强调要读懂对中国山水画的创新。
在江苏这个画坛上最不能离开的是新金陵画派。来自无锡的钱松岩是新金陵画派的扛鼎人物,同样来自无锡的王福元在江苏乃至全国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大家可能对钱松岩早期的作品可能看得比较少,实际上他早期对四王做了很好的临摹,他是在四王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变化,形成了自有的松岩体。那么今天看王福元的山水画,在艺术思想上,是受到了这样表现新的生活,创作新的山水画的影响。但他同时也注重对传统笔墨的发掘。但是可贵的是王福元先生的笔意墨韵以及特有的笔墨技巧跳开了钱松岩的画路。
80年代的画家中,华士清、杨明义、刘懋善等人实际上也试图从新金陵画派笔墨体系中跳出来,但他们坚守的又是新金陵画派融古开今的思想,王福元先生同样也不例外。王福元先生山水画的个人意蕴,就在于用笔墨反思现实,用笔墨留存记忆。就像他所讲的,今天我们遭遇到现代文明的冲击,现代社会对于传统乡村环境和文化的改变是非常巨大的。
如果说作为新金陵画派领军人物的钱松岩,笔下表现的是传统文明到工业文明,画了很多的烟囱和烟囱冒烟社会的新变化新气象,那么王福元先生的作品则恰恰相反,他要表现的是那种非常淳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希望追溯小桥流水人家那样一种恬淡优美的田园生活气息。这样的气息,可能在今天在现实中并不多见。但反映了当今人们对生活理想的追求,是对重新构建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度阐释。所以王福元先生作品的时代性和新金陵画派作品的时代性内涵完全不一样。
在笔墨语言上,王福元先生追求用笔洒脱,其中也有一部分散笔变出来的,借助这种散笔生发,既表现山的雄健又表现水的灵秀。比如无锡惠山就是一座丘陵,没多高,但要表现多少山体是很难的。要把传统用笔的方法和笔意墨韵相结合,还要追求洒脱的情怀,我觉得是有难度的。但是王福元先生做到了。
我一直觉得,江南人画江南山水在20世纪后半叶以来很难形成一个独有的面目。比如说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后,中国山水画在题材选择上,主要是向着西北和东北方向发展,那么江南山水画很少能够发出一些新意的。因为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追求一种壮美的崇高的东西。江南山水画中蕴含的文人的诗意、诗者的幽静、恬淡及特有的超脱和境界可能和今天的这种时代气象不太完全相吻合。但正是在这样一种社会变革和艺术变革中,王福元先生能够守得住内心的平静,仍然从艺术道路中变化自己的风格,形成自身艺术面貌和笔墨语言,这一点非常可贵。
从他今天的山水画来讲,第一还是讲究意境,和我们看到当下很多山水画的形式并不一样。他画的山也好,水也好,小桥也好,总是能让人看了以后有意境。第二他表现的是现代人,关照的是自然山水和传统的民居,体现了现代人对于生活和自然的一种感受。第三在笔墨表达上以洒脱、灵秀为特征。此外因为江苏尤其是苏州和无锡写书法的人比较多,王福元先生书法的水平也很高。
王福元先生对笔意墨韵的掌控,尤其是他的灵性是出类拔萃的。我曾经说过,中央美院研究生的笔墨水平也不定比不上江南画家。因为江南人讲究灵性。这一点在王福元先生身上能够充分体现。另外,我觉得王福元先生的花鸟画也是很好的,他可以再多画一些,用花鸟画的笔意映射山水画,他的山水画可能还会有一些新的变化。
李一(美术学博士美术观察执行主编):
王福元先生是位全面修炼、全面发展的一位画家。从他的人物、花鸟、山水,还有诗词、音乐方面非常有造诣。特别是29岁,1976年《雷震人寰》那幅作品中突显了这些综合修养。
他画的江南古村意境非常好。从王福元先生艺术轨迹中可以看出,他早年侧重人物创作,后来又兼及人物、山水、花鸟创作。还有一个变化是从写实到写意、不断成熟发展。最重要就是他的作品以韵见长,从他的人物、山水、花鸟画里都能感受到一种韵律,一种节奏,甚至从他画的江南村落里能感受到江南曲韵,能听到江南小调,这是王福元先生作品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也是非常可贵的地方。他的作品表达的是逝去的风景。表象上看是轻音乐式的一些作品。实际上它是一个严肃的主题。就是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很多原有的乡情、乡韵、乡情已经不存在了,他的作品实际上有一种对伴随现代文明带来的毁坏的一种提问和抗争。
从这个层面来看,虽然王福元先生画的是江南村落,实则所倡导的是一个艺术家的社会责任,这就是如何建设和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通过欣赏王福元先生笔下的小桥流水、古镇、池塘及牧归的老农,使我们能够反思当下的生存环境和今后的发展路径,应该说王福元先生的艺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高天明(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我看了王福元先生的画,感觉他是从浙派过来的但又跟浙派不一样,他的人物画基本是浙派的味道,但是也有所区别。他70年代的作品就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所以感到非常的亲切。
他的山水画我看了也感到非常亲切。因为我是画油画的,大学毕业后我也曾经有这样一种想法,就是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农村很多东西即将消失。那时候我就想躲到农村去画农村,画农村的风景。因为这段经历,我特别感觉王福元先生有一种人文情怀。人文情怀对于今天的很多画家来说又特别重要,很多画家可能画得技法越来越好,但是内心却非常贫乏。
中国画强调写意,因为这是中国传统绘画表达的一种独有方式。但关键是写什么意,画家心中有没有意可写?从王福元先生作品来看,他是有意可表的,并且是发自内心的对当下社会发展的一种体验、一种思考、一种认识,他把内心的这些感悟融注到了作品之中。看了他的作品,我深有感触,这是一个画家重要的感召责任使然。
王先生的情怀还体现在他的花鸟画创作之中,在他的花鸟画中,我们也看到一缕清新的风、一丝美好的气息,这种亲切感和清新感在当今美术界也是少有的。
王平(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报》社长兼总编):
诗韵江南对于我们这些从江南来到北京的人来讲觉得很新鲜、很亲切,因为跟我们的记忆相关,我从王福元先生的画中也读到了这份亲切感和新鲜感。当下画家画江南的很少,画水乡的就更少。我觉得王福元先生画的水乡跟宋文治先生那一辈画的不一样。他不仅吸收了刘懋善、孙君良等画家的一些东西,又跟他们不一样。为什么这么讲?从他的绘画语言中你能看到有刘懋善的细腻,也有孙君良那种繁复描写。不一样的地方是他的笔墨出新,他画建筑没有细致刻画,有时候只是提几根线就能把人带进画面,带进那种意境当中。
王福元先生笔墨语言多变,画面中有时是以少衬多,但也有繁复的表现,以多见少。他的笔墨语境很有特色,笔触潇洒、用笔灵性,这种跳跃性给人生命的力量,以生活的气息。这种生活气息除了表现的内容之外,还表现在笔墨本身,从而使作品画面充溢出生命的律动。
王福元先生画江南的观察方法和空间的表达方式是很中国的,这是他艺术语言当中很关键的地方。从艺术语言角度来讲,如果把吴冠中的一些东西再杂糅一些进来或许会更换好。其实单从画的角度讲是有诗境、有和风。有诗境就是跟人有关,跟王福元先生有诗性有关,因为他有诗人的情怀,他画的是自己的生活,是自己的一段记忆或者说中国人对江南人的记忆,他把这个记忆画出来了,也画了江南的建筑和自然的状态,包括体现出来的文化内容。有和风,一如前人所说的“杏花春雨江南”,这是江南给世人的普遍记忆。而这种记忆跟北方的纯阳、北方大山大水的雄健不一样,它就是一种柔美。现在画家对于江南这个题材的挖掘,应该关照江南这一地理和人文属性。
王福元先生创作的系列江南山水村落画是带有一种情怀的,那种情怀就是:对于当下中国农村的发展所体现出来文人的幽思,他的绘画中表现出了这份幽思和责任。一个中国画家对于家乡那种情怀和幽思跟他的文人气质有关。因为王福元先生具有这种文人气质,自然流泻于他的笔端亳尖。他笔下的那种白墙黛瓦,那种水天一色的情景,离我们好像也越来越远了。这个是当下社会值得反思,也值得深刻去检讨的地方。一个中国艺术家能用自己的画笔去关注这样一种存在,他本身也具有了一个历史的价值,王福元正是这样的人。
朱琪(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首先,祝贺王福元先生,因为几年前,应邀去无锡拜访过他,我当时看他的画,就感觉他有自己独特的东西,他的画不太好归类,因为他画的主要还是江南风景,而这个风景在今人看来是一种风俗主义的东西。但仔细看他画的江南山水有他自己的空间结构,这个空间结构实际上就是他特质的语言。中国历代都有画江南山水的高人,尤其是明代和清代以后基本上变成了一个形式主义的经营。明代以后,有人揭示,说山水的空间形式实际上只是迎合市面上的经营而已。我觉得王福元先生对江南山水有了新的概念,他完全是从自己几十年的观察中总结出来的。所以他的空间结构就是自己的构图特点。
其次,王福元先生对音乐非常爱好,他的竹笛吹得非常好,他把音乐的韵味、音韵都融入到了笔法里面去。“诗韵江南”,这个主题词非常贴切,一个是他有诗歌的修为,一个是他有音乐的修为,诗意和乐韵都自然融入了他的笔法之中。
虽然我把王福元先生定位为一个风俗主义画家,实际上他的画到了一个很高境界,他把风俗画提升到文人画的高度,这是少有的。有的画家,单把风俗画的题材提高到一个高级绘画状态已属不易,而王福元先生把风俗主义题材提高到文人画的一个高级境界,就更加高了一格,这是美术界很多同仁和评论家没有注意到的。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从2010年尤其是2013年以后,王福元先生笔下的江南由具象走向一些抽象的,我倒觉得这部分非常成熟。再一个就是他的笔法更加自由,笔墨也更加洒脱。想不到王福元先生到了晚年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他的人物画特别是罗汉和僧人的开相非常好。同时他的花鸟画也有了一个新的境界,超过了他具象的江南山水画。
上世纪80、90年代以后,水墨有一个方向,就是抽象主义,它们借鉴了西方的表现主义和抽象艺术。我认为,王福元先生所受的熏染就是这种抽象笔墨。如果能够找一个脉络的话,张大千也是这样,他的山水看上去不太明显,但是画中却在山的肌理或者画的剖面图里体现了一个抽象。60年代以后,中国画变革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讨论的不是太多,更多的是讨论国画的写实主义。但是国画的抽象主义,必须通过画家精研传统,不断积淀文化修为,具象描摹已束缚观感传递和精神表达之后,需要使具象变得更模糊一些更冼练一些。王福元先生近年来所绘江南山水正是介于抽象和意想之间,他慢慢把江南的一些形象去掉了,但是整个画面结构、形态实际上从江南山水变过来的。
吴建明:
王福元先生生活在江南无锡这座极富人文底蕴的城市,先后师从唐云、秦古柳、陈大羽诸先生,对传统绘画、书法与理论均有很深的研究,是一位卓有成就全能型画家。我细细拜读了王福元先生作品集,为其表现手法之丰富、涉及题材之广泛所震撼。虽然我们强调在中国画创作道路上要先博后约,在打好宽厚的基础上方有更深入的可能性,历代有大成就的画家都如此。然而当下画坛虽知其根本之重要,而深入者不多,往往片面追求成效,强调风格,技多于道,形胜于质。而王福元先生的艺术,给观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研究博与约、取与舍之关系的案例。
王福元先生系恢复高考期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的高材生,那一代人历经磨难,意志坚定,对绘画的态度更单纯和质朴。他早期作品以人物画为主,由于在校间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和笔墨技巧,画面凝重,用色明快。观其《风物长宜放眼量》《一代宗师秦古柳》《邓公太湖聘怀图》等作品,均创作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批作品在造型与笔墨的关系处理上很有独到之处,线条、墨块在画面中,犹如跳跃着的音符,有节奏的在纸上流动。而对人物刻画则凝重洗练而富神态,达到了收放自如的境界。近年来,王福元先生则更倾情于山水、花鸟画创作。他生活在江南水乡,江南水乡所特有的轻盈、抒情、从容、庸懒的形态,在其笔下有意无意间一再流露出来,这种潜意识、随性的流露,不带一点点刻意,因而自然、洒脱。如《太湖渔村》《心在白云乡》《江南春早》《江南春浴》等作品,扑面而来的是水乡特有的符号,黛瓦白墙、柳绿桃红、小桥流水,这种特质,这些符号,为之歌咏者、为之挥写着不少,有些甚至将这种符号变成了自己的图式,因而后来者的路便难走了,但读王福元先生近年作品,这种担忧显然是多余的,从画面中我们看到意象化了的江南水乡完全呼应着他心性的感召,用笔、用色、用线随性而发,洒落在纸面上,并无实指却有实归。细品作品后,感觉对于江南、对于王福元笔下的江南,多了一份情感,读懂了他笔下作品对江南的人文解读和江南自具的人文情怀。每个人眼中的江南是不尽相同的,每位画家对江南的解读也不尽相同,王福元先生心中的江南和笔下的江南,是带有自己主观感情的,是无法复制的、也无需强调的,这就是他作品的特色。
当下读画、评画,往往无意间会对其作品风格进行分类、归位,诸如地域差异、院体与文人画、性情派与主旋律派等等,似乎相互之间是对立和不兼容的。综观王福元先生各个时期的作品,这种界限在他作品中找不到,这位既画一代领袖、也画渔父隐士,既画诗性江南,也画骑马走天山的江南画家,他笔底的人物、山水、花鸟画,始终贯穿在一条主线上:率性、冲和、恬淡,同时他的作品也时时流露出艺术家对家乡,对人文江南的感恩之心,更坚守着心不被笔墨、物象所役的底线,因而他的作品没有概念化。少了一些拘束和制约,多了一些随性和浪漫,他作品中的线条、墨块和颜色通过跳跃性的组合,不经意间形成了他的特有风格,同时也成了我们今天品读和研究的话题,这也说明了王福元先生在中国画领域所取得成就的高度。
赵力忠(国家画院研究员):
我对王福元先生作品的第一印象用现在一个比较时髦的词叫接地气,很时髦。当然不光是接地气,还接人气,现在好多画没有人气,包括画面和精神都缺少人气。而王福元先生的作品大多是关于乡土、乡情、乡亲方面的,不仅形式上、画面上接地气,更主要是从精神上得人气,这一点我觉得是很突出的。
当代山水画家里原先好多是画人物的,后转画山水,转画山水后就把人物画丢掉了,他们往往画的是纯粹的山水,而不是带有人文精神的山水画。这一点王福元先生做得好,他的艺术面貌:一是有乡韵,而不仅仅有诗韵。他的作品有乡里乡土的韵味,有人气的韵味。二是有乡情。三是有乡愁,随着城市改造和社会发展,环境变迁使人引发淡淡的乡愁。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看到王福元先生的画后,引发了我的乡忆乡愁。农村长大和城市长大的孩子有很大的差别,城市的孩子就缺少这种故乡的感觉,比如说生在哪儿?具体哪一间房子?哪一炕?城里孩子是说不出来的,可农村孩子就不一样。王福元先生画的这三点使我很感动。另外,他的花鸟画中也同样充满了乡韵、乡情和相恋。
刘龙庭:
我和王福元先生是第一次见面却对他的画印象深刻。纵观历史上的画家,一种是多能的,像赵孟頫,山水、人物、花鸟、书法、诗词都能,文征明、唐伯虎也是这样。再一种是单一的,像郑板桥,就是画花鸟的。王福元先生继承了全面发展的传统。他的画很生动,笔墨很灵动。他的人物画有扎实的写实基础。他的花鸟画非常有情趣,梅、兰、竹、菊都画得非常好,这是花鸟画的基础。另外,他的山水画表现的内容既丰富又单纯。我最欣赏是他的绘画境界,这一点从他的笔墨和格调中体现了。今天看了王福元先生的画,我感觉不同于苏州杨明义等江南画家的画。他的《江南春浴图》,类似无锡农村风情的百科全书,有小茶馆,过桥的,踢球的,还有近水远山,还有水牛等等。看这幅画如看古典小说,如果有兴趣,看两小时才能读得透看得深,为什么?因为其中有一种浓厚的生活气息。
一个中国画家,第一要有扎实的笔墨基本功。第二要有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深刻体悟。第三要勇于思考社会和民族的前途。这三个条件王福元先生是具备的。
名人题字: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题)

中国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分党组书记、全国美展总评委、评审委员会主任徐里(题)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何家英(题)

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委尼玛泽仁(题)

著名理论家、原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邵大箴(题)

著名理论家、原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博导薛永年(题)

原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现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孙志钧(题)
《永远的江南》:王福元中国画研究展
策展思路:
王福元于20世纪七十年代考入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师从刘海粟、陈大羽等大师名家。其时,文革结束未久,中国画尚处于复苏时期,王福元的中国画学习较典型地体现了这一时期回归中国传统画学的特征。除了得益刘海粟、陈大羽的指授,王福元的传统画学还得到海上大家贺天健、唐云以及无锡名家泰古柳、新金陵画派代表钱松喦的影响。他以毕业创作《春雷震人寰》而一举成名,从人物画而转攻山水画,并以家乡无锡风景为其山水的创作题材。作为当代江南山水的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表现出传统笔墨与现代色彩的结合,并找寻到带有江南印象的个性图式。他通过江南山水不仅传达了对于故乡的情愫,而且其具有创新性的笔墨语言和个性图式更拓展了江南山水画的现代性表现。因而,这个展览的举办既体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画回归,也体现了传统水墨的当代性探索,是个典型的个案研究展。
“永远的江南”正是对王福元数十年中国画探索的高度概括和提炼,这也是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办其中国画研究展的主题词。
本展共分三个单元:
(一)时代群像
新时期江苏人物画的发展,王福元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1976年创作的《春雷震人寰》,实际上是江苏最早在全国产生影响一件作品。虽然从题材和内容上带有那个时代的色彩,但是从人物造型,以及墨晕的运用,尤其是在吸收浙派笔墨语言技法追求上,可以说达到了的艺术高峰。这一时期,王福元既创作了饱含热情颂扬毛泽东、邓小平等影响当代中国进程的伟人形象,也刻画了柳亚子、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秦古柳等文学艺术家。王福元先生的人物画受浙派人物画影响较深,犹以受方增先先生的影响最大。有着扎实造型能力的王福元,在准确地把握人物动态、形貌的基础上,承袭东晋顾恺之,以传神写意、气韵生动为终极目标,写心目之所有。
(二)追溯传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无锡这样一个具有源远流长文化传统的地方,王福元的创新最终被来自传统的力量所同化,而这种传统回归正代表了那代人的文化选择。这一单元展示了王福元如何从85美术新潮的创新回归对传统画学的研究,他从钱松喦、贺天健、秦古柳追溯到清四家、吴门和宋元画学,历史的眼光让他对中国画发展有了崭新的思考。
(三)水墨江南
江南山水画中蕴含的文人的诗意、诗者的幽静、恬淡及特有的超脱和境界,正是在这样一种社会变革和艺术变革中,王福元的江南山水体现了内心的平静,逐步在研习传统与表现当代江南上形成了自身艺术面貌和笔墨语言。江南山水村落系列,是王福元近十年精心创作的精神家园。他带着悲悯之心和历史责任感,选择了不同于当下常见的视角与手法,将视线锁定在行将远去的、充满历史文化内涵的江南老村落。这些作品饱含着他对童年生活的甜蜜回忆,更深蕴着难以割舍的乡愁。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
《作品赏析》:

《好风》180cmx98cm1981年

2014年《山乡雨霁图》68×136cm

2019年《最忆是江南》68×136cm

2020年《太湖渔村》

2020年《望庐山》

2020年《水乡秀色》

2020年《滔滔杨子江》

2020年《雨后湖山如洗》

2020年《古运河窜城而过》

《最红绮绿是江南》
《展览现场》:







“永远的江南”既是对王福元数十年来中国画探索之路的高度概括和提炼,也是系列巡展的主题词。王福元老师说,自己通过画笔表达的是对江南故乡的怀念,用传统的笔墨和现代色彩留存了江南农村的一些场景,“永远的江南村落题材画更接近自然村落的原貌,画面中的江南老村落我都赋予了更多生活气息,这些江南村落系列画也是我一套独特的笔墨表现手法。

参考资料
猜你喜欢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