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的元宵节!
分类: 书法字画 热度:489 ℃

在古代,元宵节是和新年同样重要的节日,人们要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明朝时,京城灯节前后一共十天,正月十六比十五更热闹:妇女夜晚结伴出游,称为“走百病”,据说这夜走一走,一年不得病。这一习俗在今天的华北一带仍然盛行。福建和台湾等地的年轻未婚女性有在元宵夜偷摘葱、菜的传统习俗,偷到葱、菜预示婚姻幸福美满,湖南有些地方在灯火游行后,会将龙灯烧掉,称为“送灾”。下面讲讲元宵节的来历。
东方朔是我国古代汉武帝时期的官员。
他很有学问,头脑也非常灵活。

有一年腊月,东方朔在御花园里游玩,
发现一个宫女正在井边伤心地哭。
东方朔赶紧跑过去,
问她为什么这么难过。

这个宫女叫元宵。
她来到皇宫好几年了,非常思念家人,
但又不能回家,真觉得生不如死。
东方朔安慰她:
“姑娘,别难过了,我想办法让你见到家人。”

东方朔来到元宵姑娘家中,
对元宵的家人说:
“我有个主意,能让元宵和你们团聚。”
他仔细嘱咐元宵的妹妹,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随后,东方朔打扮成一个算命先生,
来到街头:“我夜观天象,京城要有一场大火灾!”
老百姓纷纷求他化解灾难。
东方朔说:“正月十三,有人骑黑驴,穿红衣,从南边过来,那就是火神君。大家要跪在路边苦苦求他,全城才能得救。”

老百姓照东方朔的话去做。
天快黑的时候,
火神君真的穿着红衣,
从南边骑驴而来。

大家跪在路边向火神君求情。
火神君扔下一封信,说:
“火烧京城是玉皇大帝的旨意!你们把这封信送到皇宫,交给皇帝,或许能免去这场灾难。”

有人拾起信,连夜送进了皇宫。

信上写着:
“正月十六,火烧皇宫;要想消灾,汤圆花灯。”
皇帝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请来东方朔给他出主意。

东方朔听了事情经过,对皇帝说:
“听说火神君爱吃汤圆。正月十五那天,多让百姓做汤圆、扎花灯,求玉皇大帝和火神君不要降灾。”

皇帝听了,
立刻让人传令:
不管宫里宫外,
大家都要多做汤圆,
多扎花灯。

元宵姑娘是做汤圆的能手。
东方朔嘱咐她,
让她扎一盏大大的花灯,
写上自己的名字,
字要写得大大的,
让人一眼看得见。

正月十五这天,
皇帝用元宵姑娘做的汤圆,
供在火神君的画像前,
求神仙保佑百姓平安。

到了晚上,全城百姓都上街看花灯。
元宵提着自己扎的花灯,也走在人群里。

元宵的妹妹搀扶着爸爸妈妈,
也来到街上看花灯。
她走着走着,
忽然看见远处有一盏大花灯,
上面写着姐姐的名字。

妹妹大声喊:
“元宵姐姐!元宵姐姐!”
元宵听见喊声,连忙跑过来。
见到日夜思念的亲人,元宵激动得哭了起来。

一家人都很感激东方朔。
妹妹说:“东方先生的主意真好,让我装扮成火神君,咱们才能全家团聚!”

百姓闹了一夜花灯,京城平安无事。
皇帝十分高兴,下令第二年正月十五照样做汤圆,
扎花灯,庆贺太平。

这个风俗一年一年传下来。
因为正月十五上供的汤圆是元宵姑娘做的,
所以汤圆从此也叫“元宵”,
正月十五就叫做“元宵节”。

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习俗也传了下来,
人们在这一天展花灯,猜灯谜。
所以,元宵节也叫“灯节”。
▲清爱新觉罗·弘历
行书手札。圆润秀发,盖仿赵松雪。惟千字一律,略无变化,虽饶承平之象,终少雄武之风。
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是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释文:冰冻春池那冻泉,行宫原构溪前,到来人日仍逢倍,对去蟾徽欠边。翠火落时篆每叠,灯舞处阵偏。圆光含元玉如镜,有照中,无丑与妍。紫泉行宫叠,壬午(1762)上元前夕韵。
▲清梁巘
楷书册页。咸丰九年(1859)上元,书于济南节署。书宗二王,尤其得力于自藏《圣教序》,同时受到苏轼影响,多见偃笔,结体扁沓,饶有一家之范。
梁巘(1710-1788),乾隆二十七年(1762)敕授文林郎壬午科举人,由咸安宫教习转任湖北巴东县知县,寿州循理书院院长。与乾隆年间的张照、王澍、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等重要书家齐名,为清代代表性书家之一。
释文:改修吴延陵季子庙记。前试大理司直张从申书。有吴之兴也,泰伯让以得之;有吴之衰也,季子让以失之。为让之情同,而兴衰之体异,何哉?泰伯之让,让以贤也,故周有天下,而吴建国焉。季子之让,贤以让也,当周德之衰,而吴丧邦焉。或曰:非所让而让之,使宗祀泯绝,而不血食,岂曰能贤?斯可谓知存而不知亡者矣。夫治乱时也,兴亡运也,故至至而不可邦,终而不可留。黄河既浊,阿胶无以正其色;盐池斯,咸弊蔽不能匡其味。与夫浊乱……(尚)书户部侍郎兰陵萧定字梅臣记。
书苑云。从申结字镇密近古,未有第三人,并工书,少得右军风规,时人谓之四龙。今观其书良然。临摹之际,觉苏文忠亦曾用力于此,不止李西台也。庚子九秋,闻山梁巘。
▲清莫瑞清
楷书册页。书法在欧、褚之间,楷法精妙,行笔灵动,意境古雅,深得晋唐小楷神髓。
莫瑞清(生卒年不详)。
内容为《洛神赋》。
题识释文:同治三年(1864)上元甲子涂月朔,莫瑞清书于淞南庽斋。
▲有一种说法: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这一天又被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会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
元宵节源于汉,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定吕后”而设,恰好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逐渐演变为元宵节。后来元宵节也称灯节。唐代的赏灯活动极其兴盛,唐朝大诗人卢照邻《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古人虽然没有高科技,未必没有今人浪漫,反而有更多的想象空间。《生查子·元夕》写道:“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现在已经看不到星星和天空,在家玩电脑和看手机,远离自然和人群。元宵节的时候,风已无寒,微软的东风缠绕了温柔轻轻荡来,那流光四射的焰火,似被风吹绽在夜空中的如锦繁花,若一场不期而遇的流星雨般美丽,总是让人想起稼轩的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就好像是个人心中节令的一扇雕花的古木门,一到烟花闪起的时候,就会用手轻轻推开,享受佳节带给你我一份美丽心情。很多年以前,曾经无数次的憧憬以一首诗词为背景,可以同烟花一起绽放,那是怎样的浪漫情缘!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人生就是一条路,历经险阻,才能达到属于自己的终点。所有历经沧桑的大人都说童年是美好的,值得回味。范成大《上元有感》:“宛然明月夜,非是少年時。”从童年到成年,隔着一条河,必须渡过去。寻找人生真谛的过程,就是努力找到一盏思想的明灯,当各自的心里都有一盏明灯,氤氲散来,剔去浮尘,阳光心态无疑是一个人最靓丽的名片。
随着时代的变化,快节奏的生活,让人难得有一份闲心。不仅是元宵节,众多的节日都面临商业文化的侵蚀以及洋节的冲击。今天,看到古人在元宵节之际留下来的书法作品,止不住感慨万千。书法需要慢生活,弘一大师晚年把生活与修行统合起来,过着随遇而安的慢生活,“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因为闲情,可以更好地体验人生。
▲唐代元宵节放灯
不独于此,书法还可以记事。古人专门在元宵节这天或前后几天写下几行字,将时间记得清清楚楚,多年之后,仍然可以想象到当时的情境,这是何等的美妙。
元宵节的晚上,出门走走,回家泼墨挥毫,给远方的亲友留下好书数行,月辉轻和着万家灯火,站在高楼的阳台上眺望,也会别有一番意境。
订阅书法字帖、名家书法等文化,就关注书法易(打开微信点添加朋友后搜索shufayi),好文章送上门。

参考资料
猜你喜欢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