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博物馆┃《草字汇》千年墨宝的文明与畅享
分类: 书画故事 热度:989 ℃

前言:
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和英文书法等。其“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地乐等。
本期,金陵博物馆将通过藏品《草字汇》来了解千年墨宝的文明与畅想。
本期目录:
1、《草字汇》
2、编者石梁
3、版本价值
4、尾声
【金陵博物馆藏品】
《草字汇》
组图鉴赏
▲金陵博物馆藏品•《草字汇》
▲金陵博物馆藏品•《草字汇》
▲金陵博物馆藏品•《草字汇》
▲金陵博物馆藏品•《草字汇》
▲金陵博物馆藏品•《草字汇》
▲金陵博物馆藏品•《草字汇》
▲金陵博物馆藏品•《草字汇》
▲金陵博物馆藏品•《草字汇》
一、《草字汇》
崇福寺乃五代后晋开运三年(946),明义智厚禅师于浙江临安开山,原称宝寿院,宋祥符元年(1008)改称‘崇福禅寺’,大观年间毁,绍兴时重建。元末再毁,明洪武十六年(1383)复建,二十四年立为丛林。清雍正十二年(1734)整修,颇具规模,为禅宗济祖庭之一。嘉庆六年(1801),朱文藻与释真源创寺志,分沿革、寺宇、住持等三门。光绪七年(1881),钱塘丁丙重刻,后附‘重建崇福寺碑记’,崇福寺嘉庆以前之文献,略备于此。
金陵博物馆收藏的《草字汇》是一本收录历代名家之草字帖。
草书的特点,疾、逸、韵、奇。疾如惊蛇入草,电击长空;逸如群鶴戏海,凤舞九天;韵如流风回雪,薄雾蔽月;奇如云集水散,山崩浪奔。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草书包括“章草、今草、狂草”三种。章草的特点是字字区分,不相连绵,体势带有隶意的法式,如横画末笔上挑,左撇右捺分明,笔画连带处旋转如今草,有内涵朴厚的面貌。
今草的特点是脱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的笔画形迹,上下字之间的笔势牵连相通,偏旁相互假借,即一般所称的草书。狂草的特点是用笔狂放不羁,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无迹,结体与章法布白,不受任何界格的束缚,时疏时密,时实时虚,气势磅礴,姿态万千。
章草是隶书速写而成,故源出于隶,传说为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创。初期的“章草”,实际上就是应急的粗率“隶书”变体,故其笔法与结体,无一定规范可循。
一直到了东汉的张芝,章草字体,才臻成熟,至魏晋而登峰造极。其中著名的书家,如魏时的韦诞、吴时的皇象、晋时的索靖,都被称为一代章草的宗匠。
▲金陵博物馆藏品•《草字汇》
二、编者石梁
编者石梁,清初书法家,澜江人,自幼喜书法,成名甚早,历年精心蒐求名帖,临摹钻研,汇编成《草字汇》十二卷,将草书名家所书写的草字,按照字典顺序同时陈列,以供後学者比较研习,对发扬草书艺术深具贡献。
专门练习草体的书法爱好者,在练习草书时,除了临摹成篇作品,为了写好常用字,往往需要参考前代草书名家对某个字的不同写法。按单字字头汇集历代名家草体写法的“字典”式工具书,对他们来说几乎是必须的。清代乾隆年间浙江诸暨文士石梁(1726—1796)所编的《草字汇》,便是这样一部既保存自汉至明历代名家草书真迹,又按部首字头排列方便检索的优秀工具书。
▲金陵博物馆藏品•《草字汇》
▲金陵博物馆藏品•《草字汇》
该书收有汉章帝以下“草圣”八十七人,包括了汉章帝、唐太宗、宋徽宗等十位帝王,也有历代书法名家如汉代“草圣”张芝,晋代“书圣”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唐代欧阳询、张旭、颜真卿、怀素、柳公权,宋代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王铎等,还有一些主要身份并非书法家但在草书上有贡献者如“诗圣”李白,政治家王导、谢安等人的作品,真可谓群星灿烂。
诚如该书正文前蒋光越《序》中所言:“俾观者每一展卷,不啻若聚古人于一堂,俯仰揖让舞蹈,形于手足而不自知”。
每个草体单字无论大小,均在草书旁用小楷书注明所写系何字,属于哪位名家作品,使读者可以一目了然,同时感受到草书艺术传统的源远流长。
▲金陵博物馆藏品•《草字汇》
该书共收草体字近八千字,草书各字,悉依明梅膺祚所编《字汇》二百一十四偏旁属部,以及字画多少前后排列。偶有字样大小难于安顿,或前后略有倒置,亦相去不远,因此掌握容易,检索之即得。
《草字汇》于乾隆晚期刊刻问世后,由于广受欢迎而多次翻刻重版,目前可见的清代和民国刻本有十种以上。
本书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部专门为草书练习者量身定做的“名家草体大全”,使练习者贴近王羲之、张旭、怀素、苏轼、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人的草字真迹,独得神韵。
▲金陵博物馆藏品•《草字汇》
三、版本价值
崇福寺乃五代后晋开运三年(946),明义智厚禅师于浙江临安开山,原称宝寿院,宋祥符元年(1008)改称‘崇福禅寺’,大观年间毁,绍兴时重建。元末再毁,明洪武十六年(1383)复建,二十四年立为丛林。清雍正十二年(1734)整修,颇具规模,为禅宗济祖庭之一。嘉庆六年(1801),朱文藻与释真源创寺志,分沿革、寺宇、住持等三门。光绪七年(1881),钱塘丁丙重刻,后附‘重建崇福寺碑记’,崇福寺嘉庆以前之文献,略备于此。
金陵博物馆收藏的这本《草字汇》全套6册函装。长22.2、宽14.7厘米。
清初书法家石梁(1726—1796)编著的《草字汇》,是一部既保存自汉至明历代名家草书真迹,又按部首字头排列方便检索的优秀工具书,对于研习草书技艺和弘扬草书艺术贡献巨大。该书收有汉章帝以下“草圣”八十七人,每个草体单字无论大小,均在草书旁用小楷书注明所写系何字,属于哪位名家作品,使读者可以一目了然,同时感受到草书艺术传统的源远流长。该书共收草体字近八千字,草书各字排列有序检阅方便。
《草字汇》于乾隆晚期刊刻问世后,由于广受欢迎而多次翻刻重版,目前可见的清代和民国刻本有十种以上。由于广受欢迎而多次翻刻重版,目前可见的清代和民国刻本有十种以上,此为永文堂藏版,雕印精良、字迹细部清晰逼真,是少有的珍本,值得收藏者拥有。
▲金陵博物馆藏品•《草字汇》
《草字汇》既是法帖,也是一部可按部首检索的字书。该书依照明代梅膺祚《字汇》的体例,按偏旁属部编次,共分214部,以十二地支分集。字头之下,收录各家不同字体,旁注小字楷书,以与草书对照。每字旁标注书家姓名,便于检阅。《草字汇》撰成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同年由同文会刻印发行,至第二年就有敬义斋、大成斋、凤藻书屋等多种刊本行世。
日本永青文库曾捐赠汉籍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其中有一本就是《草字汇》,日本是受中国书法艺术影响最为深远的国家之一。在日本的书道作品中,圣德太子的《法华义疏》是现存最早的墨迹,已流露出明显的草隶风格。从唐代怀素的狂草,到晚明王铎的行草,草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日本文人墨客。《草字汇》在江户时代即有多种刻本行世,明治时代仍刊印不衰,体现出日本书坛对草书的热爱。
▲草字汇十二卷日本江户浪华积玉圃刻本(日本永青文库捐赠)图片来源:国家图书馆
四、尾声
由于《草字汇》的巨大价值,如今仍然很多版本都是清代最早的刊本的进行原本影印,由编者石梁亲自审定,众多名家作序推荐,原书相同大小的版型,以优质宣纸印刷。这样,就能让后人,通过书法这座桥梁连接过去与未来,在典籍中感受千年墨宝的文明与畅想。
▲金陵博物馆藏品•《草字汇》

历史是透物见人,重见古史,通过这些历史中的遗存瑰宝,我们成为了我们,我们也续写着文明
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说,金陵博物馆在做的,就是一名过去和现在的摆渡者,陪伴中华文明远航。
本文藏品:金陵博物馆
喜欢我们的内容,请分享帮助中华文化传播得更远
欢迎评论区留言互动。

参考资料
猜你喜欢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