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识《毛公鼎》铭文书法
分类: 书画文化 热度:673 ℃

前年我写过一篇《记台北拜谒(毛公鼎)》的小文,开启了与《毛公鼎》相识的序幕。但当时对此鼎铭文学习甚浅,体会不到其高妙之处,只能说是乍见“庐山真面目”。经过近段认真学、研一番,产生了“有眼不识泰山”的感觉。

将《毛公鼎》比喻成书法的“庐山”与“泰山”,说明了此鼎铭在我心中的高大位置。我初步浏览了手头的《中国篆书名帖精华》、《金文字帖》、《篆隶》(上海书画出版社)及一些学者名家的赏鉴文字,感到在青铜铭文佳品中,《毛公鼎》应居于一流位置,也许只有《散氏盘》与之难分伯仲。但《毛公鼎》是大篆正统、正宗的代表,竖长字形,细线条为主,呈现中规中矩;而《散氏盘》可作为奇古雅逸一派的代表,方正字,趋扁方,整体见纵逸潇散。不知能否这样去理解这两件千古之鼎、盘。

《毛公鼎》为西周宣王时的器铭,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铭文三十二行,共四百九十八字,为现已发现的先秦时代有铭青铜器中,字数最多者。此鼎出土后的命运,可谓一波三折,几易其手,还差点被外国佬弄走,直到1946年,由最后一位收藏者、巨商陈永仁献于政府,拨归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今南京博物院)收藏。现《毛公鼎》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鼎铸于周宣王中兴时期,其时国运昌平,一派熙和兴旺景象。从鼎之形制来看,其造型圆浑凝重,装饰简洁流畅,朴厚粗犷,实为青铜器中的罕有精品。铭文内容记述了宣王对毛公(鼎的主人)的赏诫,因此毛公郑重铸造了此鼎。从鼎铭亦可看出,当时著文者沉吟铺辞,文风恭谨扎实,写得详略得当。而书写者似心有所会,斟酌立意,一挥而就,书风刚柔相济,情调契合,书文同佳,珠联璧合。洋洋洒洒五百言巨制,犹如众星之棋罗,似四时之列序,呈现了书法艺术的大美,因此宝鼎身价倍增,成为奇珍贵器。

《毛公鼎》为西周晚期作品。商代伊始,始出现以甲骨文为框架的早期金文,演变至西周初年,新金文初步成型,中期、晚期继续渐进,至《毛公鼎》时金文已然成熟,成为继甲骨文后的一大书体。

《毛公鼎》铭文应为正宗金文的标志性、代表性作品。至西周中、晚期,一大批镌刻铭文的青铜器,一二百字乃至几百个字,应运顺势而生。《公毛鼎》以铭文字数最多列于金文之首。此器件简约大方,古朴厚重,实为鼎中之珍。当然耀眼争辉的铭文,更是十分了得,那圆浑而古朴的风格,开阔沉雄的气度,婉约畅达的笔致,圆融灵动的篆势,彰显名品风范,堪称金文书法一绝。

我心中由此产生大大的不解:先民们何以在古代就能遵循“立象以尽意”的艺术法则,以造型符号去演绎、图构书法,以至在王朝建立后的商周(尽管连王朝的更替年代也知之未祥),却已经形成了完整、系统的金文书法品类。虽然秦汉以后,金文渐行渐远,而隶草行楷相继或同期崛起,但直到今天,金文作为一个书法体,竟完美到无懈可击的程度,不得不佩服先民的智慧与勇气,为我们构建了如此气象万千的金文天地。尽管创建金文者其时主要为镌刻记事为主要目的,对能否成为艺术或许还懵懵懂懂吧!但今天看来,金文已毫无争议地进入到书法艺术的行列,足以让后学晚生萌发对先民的敬意。

《毛公鼎》的艺术之美,首先在于它脱离了甲骨文的造型,走出了岩画笔道线条的初级阶段,完成了从画形到写意、从简单到繁复、从低级到高级的书法构成之路,从全新的领域美化了方块字,具备了线条、结体、章法等艺术要素,形成了系统的金文艺术。其次,造型的玄秘与高妙。那一个个篆字,犹如一个个精灵魂魄附体,姿态万千,天趣呈现,或写意或写形或借代,无不恰到好处。再者,符合造书法度,不是臆测、臆造,更非随心所欲、胡编乱造,而是遵循艺术准则,合理适情,添加美的元素,循着先古书法足迹,一步步演变生成了此种书体。

学临《毛公鼎》铭文,领略古金文之美不胜收,学习其自由率意、恣意纵放的篆籀笔法,扩大书学视野,颇有好处。但由于草与篆皆有各自一套书写符号,篆书学习难以一下子奏效,需长期地潜心习练,日久当见成效。



本文由侯和平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责任编辑:梁飞龙

参考资料
猜你喜欢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